乌克兰代表的老拳,把俄罗斯代表打进医院,有几点值得大家深思
日前在土耳其举行的一场国际会议上,俄罗斯代表在发言时将象征俄罗斯“特别军事行动”的“圣乔治丝带”别在了自己的衣服上。而乌克兰代表则认为这是一种挑衅,并随即举国旗抗议。这时,俄方另外一名代表冲了出来,夺走了乌克兰国旗。见此情形,乌方代表也毫不退缩,立刻三步并作两步追了上去,直接给了俄方代表几记老拳。
【资料图】
【视频截图】
结果就是乌方代表不但夺回了国旗,还把俄方代表打进了医院,而俄方最后只能怒斥乌方代表“只配在动物园生活”。
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,大概就是这样。
实际上,我们总说俄罗斯是“战斗民族”,但真到关键的时候,乌克兰人的脾气和战斗力可一点都不比俄罗斯人小,他们很多时候都会通过打架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。2018年的时候,就曾有几名乌克兰议员在议会悬挂普京的海报,以嘲讽亲俄政党“反对派平台——为了生活”的议员,双方因此在议会现场大打出手,上演了一场“全武行”。
【乌克兰议会经常打架】
这里需要指出的是,这个名叫“反对派平台——为了生活”的亲俄政党,后来被证明是推动东乌分裂的幕后主使之一,长期受莫斯科的资助。俄乌冲突爆发后,该党头目梅德韦丘克还没来得及逃到俄罗斯就被乌克兰当局抓捕,后来俄方用了整整200名战俘才把他换回来。
当然了,在公开的外交场合,乌克兰人还是比较克制的,通常不会用打架来解决问题。这次对俄方代表报以老拳,恐怕也是因为过去积累了太多的愤怒。
【俄乌冲突让双方积累了太多愤怒】
以小见大。别看只是一场打架,但乌克兰人不输于俄罗斯人的“战斗民族”血性,应该说已经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了。
追根溯源的话,乌克兰这种“战斗民族”的血性,其实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哥萨克人。哥萨克人最早出现在14世纪末的南俄-东欧大草原上,他们并非是一个特定的民族,而是一个类似于雇佣兵的武士阶层,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:平常和平的时候渔猎游牧,打仗的时候便拿起武器,谁给钱就给谁卖命。
多年战争下来,有两支哥萨克部落逐渐打出了名堂,形成了一方势力,一个是俄罗斯的顿河哥萨克,而另外一个,就是列宾名画中的“扎波罗热哥萨克”,也就是乌克兰哥萨克。
【列宾名画《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的回信》】
最早乌克兰哥萨克一直为波兰人“打工”,而波兰人也通过类似于定时发薪水的方式让这些哥萨克人形成编制,只为自己服务。而有了编制的加成,乌克兰哥萨克战斗力也变得更加强大,他们既打过南边的克里米亚汗国与奥斯曼帝国,也驱赶过东边不断袭扰的俄罗斯人,声名大噪。
然而到了16世纪中期,波兰的实力和影响力逐渐衰退,无力再为境内的乌克兰哥萨克正常发薪水和福利,这引起了后者的极大不满。从16世纪末开始,乌克兰哥萨克先后发动5次起义,并直到1654年,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主动率部投奔沙俄,与沙俄签署了《佩列亚斯拉夫协议》,皈依东正教,效忠沙皇,代表着俄乌正式合并。而靠着沙俄的力量,波兰与天主教的势力也被彻底地赶出了乌克兰这片土地。
【哥萨克的马术表演】
值得一提的是,300年后,为了纪念《佩列亚斯拉夫协议》,赫鲁晓夫把克里米亚当作“礼物”送给了乌克兰,而这也给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以及如今的俄乌冲突埋下了历史的伏笔。
言归正传。作为哥萨克的故乡之一,乌克兰一直对哥萨克的认同度很高,乌克兰人认为,“哥萨克”一词,代表了他们追求自由独立的民族精神以及骁勇善战的民族血性。
实际上,抛开还在打的俄乌冲突不谈,我们回看二战时乌克兰人在苏军中的庞大比例,以及他们所承受的巨大伤亡,其实就能对此有一个很清晰的感受。
据统计,1941年卫国战争刚爆发不到几个月,就有超过250万乌克兰人应征入伍,年底,这一数字又增加到近320万人。在苏军西南前线的部队中,乌克兰人的比例一度超过50%。
【1945年6月的胜利阅兵式上,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队列】
而在1943年以及1944年,又有近300万乌克兰加入苏军。如果再加上之前的320万人,可以说乌克兰国内近20%的人口都加入了苏军。1944年6月的数据显示,当时苏军40%的兵力都是乌克兰人。同样的,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,乌克兰的人口损失占苏联战时总人口损失的比例也在40%左右。
这里我们就不具体谈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的战斗力有什么差别了,就拿伤亡数字来看,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没有乌克兰人,苏联就不可能打赢卫国战争。
回顾历史,不禁令人感叹唏嘘,曾几何时,乌克兰人是苏联红军最强有力的组成部分。但如今东乌一声炮响,俄乌两兄弟从此分道扬镳,这背后到底是谁的责任,相信每个独立思考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。
责任编辑: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