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历史剧白王后|天天播报
大家平时会看英国历史剧吗?关于英国历史剧白王后你又知道多少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国历史剧白王后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
英国历史剧白王后:剧情简介
根据PhilippaGregory畅销小说改编,讲述英国著名的“玫瑰战争”期间,三个卷入冲突之中的女人的故事。剧集将从1464年开始,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为争夺王位已经开战九年。伊丽莎白·伍德维尔、玛格丽特·博福特和安妮·内维尔是三位女性主角。她们卷入了这场权力的争夺,并将在幕后操纵历史的轨迹。
(相关资料图)
英国历史剧白王后:作者简介
作者:(英国)菲莉帕·格里高利(PhilippaGregory)译者:江唐
菲莉帕·格里高利,英国著名历史小说家,被誉为“英国宫廷小说天后”,同时也是一位颇具声望的历史学家。所著三十部历史小说多为畅销之作,其中《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》(TheOtherBoleynGirl)于2008年被改编成电影,风靡金球,使其迅速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畅销作家一。在“将写作大师和故事家的才情和智慧”成功注入笔下的都铎王朝之后,菲莉帕·格里高利又以《白王后》开启英国金雀花王朝无穷无尽的生死纠葛与爱恨情仇。此一描写“玫瑰战争”的系列作品已被视为全新的超级畅销历史小说书系。
英国历史剧白王后:相关新闻
从前有一个王后,她因为妒忌继女的美色,于是喂她吃毒苹果,这是《白雪公主》。从前有一个王后,她因为怨恨国王从外面带回来的私生女,于是将对方关了黑屋子,这是《还珠格格》。从前有一个王后,她因为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,于是把女儿嫁给了自己的敌人,这是《白王后》。
《白王后》,这部由英国BBC和美国Starz电视网联合制作的最新历史剧如今正在热播。对于喜爱欧美宫廷剧的观众来说,以英国玫瑰战争为背景的《白王后》新鲜之处在于剧中女人的地位第一次大大超越了男人。对于那些熟悉宫斗剧的中国观众来说,它同样刷新了很多人对“宫斗”的看法——英国宫廷里女人的争斗,从来都不是为了爱情,更超越个人生存,它直接关系着整个王朝的命运!
毒药弱爆了,人家会魔法
当中国皇后忙着制作无色无味的“一日丧命散”,英国的王后已经发明了更为高级的“宫斗工具”——魔法。在《白王后》中,爱德华四世的王后伊丽莎白·伍德维尔便来自一个有着魔法传统的家族,家族女性后裔都有几率成为“河流之女”,拥有预言未来、改变天气甚至诅咒他人的“超能力”。片中几次大战,都因为伊丽莎白招来了大雾、大雨甚至大浪而改变了战果。
因为宫廷内外盛传“王后是巫婆”,伊丽莎白的政敌都怕她怕到瑟瑟发抖。就是啊,毒药还能预防,魔法谁能扛得住?
偷腥弱爆了,关系更混乱
在中国宫斗剧里,皇帝临幸宫女或妃子都是了不得的大事。但在英国宫廷剧中,这都是“浮云”。伊丽莎白遇到后来的国王丈夫时,已是两个孩子的妈,国王照样高高兴兴接走了她全家。爱德华四世死后,他的弟弟理查三世抢走了王位,伊丽莎白为保住地位便将女儿嫁给准备造反的都铎家族。理查三世怎能容忍自己的两大敌人联姻?于是,他就跟伊丽莎白的女儿通奸了——你没听错,叔叔和他的亲侄女!但是,如此的乱伦却一点也没引起外界的质疑,唯一有意见的只有理查三世的王后——这个可怜的女人深感抑郁最后一命呜呼了。
英国宫廷的男女关系混乱,完全是因为当时残酷的政治局势。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势力和继承人,因此即使某人当上了国王,也得天天担心王位能坐多久。
【英国宫斗四大准则】
1,效忠准则:墙头天天变旗
约克王朝有三兄弟,人称“约克三子”。老大当了国王之后,老二不服,于是造了反;造反失败后,老大原谅了老二,不久老二再次造反;最后,老大死了,老三抢了王位。《白王后》中,各家族几乎都是今天刚效忠A,明天就投奔B,后天又倒向C。
2,联姻准则:处女不如寡妇
年纪一大把又长着一张马脸的玛格丽特·博福特,在决定再婚后,立刻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公爵和伯爵献上玫瑰花。当时,寡妇比处女还吃香,因为她们除了继承父亲的财产,还能拿走夫家的财产。
3,王位准则:子嗣决定一切
出于宗教原因,英国的国王们既不能离婚,也不能三妻四妾。因此,这里并不奉行中国宫廷剧“子凭母贵”的潜规则,而是典型的“父凭子贵”——死去的国王如果没儿子,王位很快会被别的家族夺走。在《白王后》中,约克王朝之所以终结,就是因为最后一任国王理查三世的唯一儿子夭折了。
4,避难准则:教堂刀枪不入
因为三天两头闹宫变,因此几乎每个国王出征前会嘱咐自己的王后:一旦有不好的兆头,马上带着孩子们逃到教堂!在残酷的英国宫斗剧中,落败者随时会被“满门抄斩”。但是,如果能及时逃到教堂,那谁都不能碰你一根汗毛了。
【你得知道一点历史】
《白王后》之后,才是《都铎王朝》
《白王后》原著小说由英国人菲利帕·格里高利撰写,其过去的作品《都铎王朝》曾被拍成Showtime最受欢迎的剧集,另一部作品《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》则成就了由斯嘉丽·约翰逊和娜塔丽·波特曼主演的同名电影。这些作品基于真实历史,撇去神叨叨的演义成分,倒也算得上一条普及英国历史的好途径。
《白王后》背景设定在英国玫瑰战争时期,大约在公元15世纪。故事开始于1464年,当时整个国家已为“谁才是最合法的国王”而争论了9年,两大家族——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剑拔弩张。伊丽莎白的丈夫爱德华四世取代了亨利六世坐上王位,标志着约克家族暂时压倒了兰开斯特家族。爱德华四世的弟弟理查三世去世后,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·都铎重新夺取了王位。同时,亨利·都铎娶了爱德华四世之女为王后,结束了玫瑰战争——之所以叫玫瑰战争,是因为兰开斯特家族的族徽是红玫瑰,而约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。这两种玫瑰在两大家族和解后被亨利·都铎合二为一,“白蕊红玫瑰”从此成为英国的象征。
《都铎王朝》的历史紧接在《白王后》之后——《都铎王朝》的主人公亨利八世,是《白王后》中亨利·都铎的儿子。《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》背景则与《都铎王朝》重叠,讲述的是一对争当亨利八世情妇的亲姐妹的故事。[2]
11 后记 编辑
这本新作——金雀花王朝系列的第一部作品——源于我的这一发现:伊丽莎白·伍德威尔是英国历史上最值得注意、最引人深思的王后之一。本书讲述的她的生平大半属实,而非虚构:她的一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!她是勃艮第公爵最美丽的后裔,勃艮第家族颇为珍视家族相传的这一传统说法——他们是水之女神梅露西娜的后代。当我发现这一点时,我意识到,在伊丽莎白·伍德威尔王后这位遭到漠视、为人不喜的人物身上,我可以重新书写这位英国王后的生平,她不但是水之女神的后裔,也是一个经过审讯、被认定施行巫术的女人的女儿。由于我本人对中世纪人们对魔法的观感饶有兴趣,我们从这些观感中可以看出女性有着什么样的力量,人们对强势的女人抱有什么样的偏见,我知道,作为研究人员和作家,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素材可供发掘——事实证明,的确如此。
我们知道,伊丽莎白最初见到爱德华i是请求后者在金钱方面给予资助。他们两人秘密成婚,但她站在橡树(如今,这棵树依然在北安普敦郡的格拉夫顿里吉斯生长着)下面等他,他们在路上相逢相识,是种广为流传的传说,是否属实不得而知。她拔出他的匕首自卫,不让他强奸自己,也是那个时代的传闻,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,我们也不得而知。但她与爱德华的生话留下了不少详细的记录,我的这本小说就是在历史记录和野史逸闻的基础上点染而成的。当然,有时我不得不在针锋相对、彼此矛盾的不同说法中做出选择,有时我不得不用自己的解说和记录,填补历史留下的缝隙。与我以往的作品相比,这本小说的虚构成分更多一些,这是因为我们回溯到了比都铎王朝更为古老的历史时期,那时留下的历史记录也更不完备。另外,当时英国战事连年不断,许多决定都是背地里作出的,没有留下文献记录。有些最为重大的决定都是见不得光的阴谋,我常常得从仅有的少许证据中,推论演绎出某些特定行动背后的原因,或者推论演绎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。比如,人们所说的“白金汉阴谋”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实,但我们知道,玛格丽特·斯坦利夫人、她的儿子亨利·都铎、伊丽莎白·伍德威尔和白金汉公爵,是反对理查德的叛军首脑人物。显然,他们冒险行事,原因各不相同。我们有些证据证实,有些人充当了中间人,我们对某些计划有所了解,但确切的谋略和权力结构则是不为人知的,至今依然如此。我查看了留存下来的证据,以及密谋所带来的种种后果,在本书中尝试着还原出事情的原貌。那场暴雨在历史上确有其事,当然,其中的超自然元素是杜撰出来的,是一种不乏乐趣的想象。
同样,我们甚至不了解(人们作出了上百种推测)塔里的王子们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遭遇。我推测,伊丽莎白·伍德威尔在长子爱德华王子被人带走之后,会为次子理查德王子安排一处避风港。我真的怀疑,在她怀疑长子被理查德关押之后,她还会把次子交给同一个人。许多认真的历史学家给出了这样一种刺激的暗示:也许理查德王子并未遇害。我由此推测,也许她根本没有把他送到塔里,而是给他找了一个替身。但我要告诫读者的是,这一点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佐证。
同样,如果王子们的确遇害了,那么他们是怎么死的,是谁下的命令,也没有确定性的证据予以证实。当然,王子们的尸体也没有被人们找到。我推测,国王理查德并没有谋害孩子们,对他来说,那样做得不偿失。我也不相信,假如理查德真的是杀害她儿子的凶手,伊丽莎白·伍德威尔还会把女儿们托付给他照顾。另外,她把自己的儿子托马斯·格雷从亨利.都铎的宫廷召回似乎也表明,她并不看好都铎自立为王,而与理查德结为盟友。直到如今,所有这些仍然神秘难解,我不过是在历史学家所作的种种推测上,增添了我的推测而已。
我从学者戴维·鲍德温(David BMdwin)教授那儿受惠甚多,他是《伊丽莎白·伍德威尔:塔中王子的母亲》一书的作者,我既要感谢他在这本书中对这位王后所作的清晰而不乏同情的刻画,也要感谢他为这本小说提出的建议。我还要感谢许多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,他们的研究以他们对这一历史时期的钟爱为基础,如今我分享到了同样的钟爱之情,我希望您也能分享到同样的情愫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