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资讯丨【奋斗者 正青春·一线故事】林浩添:直面风险 勇于挑战
【奋斗者 正青春·一线故事】
光明日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
(相关资料图)
“这项技术可以将拍下后的图像转换成3D形式,去除个人身份特征,同时保留用于诊断的特征,主要用来诊断和记录病情。”2022年9月16日,全球首个数字面罩技术发布会现场,林浩添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。
林浩添(右)在工作中。资料图片
发布会结束,换回一身白大褂的林浩添明显放松了不少。回到熟悉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办公室,他打开了话匣子:“因为职业的关系,加上身上又担了管理职责,在别人眼里我可能是那种‘稳如磐石’的人,但不夸张地讲,大学毕业以后我所做的重要选择里,就没有不带些风险挑战的。”
时间回到12年前,从本科到博士从未离开过母校中山大学的林浩添,甫一出校门,便面临着出国深造还是留下继续完成重要科研项目的“选择题”。
“那时候医学生和年轻医生出国很普遍,我也有很多出国的选择。”林浩添回忆。最终他选择听从恩师刘奕志教授“留下来攻关重要项目争取新的突破更具挑战性”的建议。
“没出过国”也有优势的一面,国内是能够培养人才、能够出国际大成果的,这在刘奕志、林浩添师徒身上得到了证明。不过科研生涯中经历的苦辣酸甜,却是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
“无论哪个学科,做研究都是需要点魄力的。”在林浩添回忆中,有限的工作时间如何分配,是更多地坐诊加班增加收入,还是坐“冷板凳”,遵从内心想法一心扑到科研上去?曾是他开始工作后内心纠结的一大难题。但对科研与挑战抑制不住的热爱,让他没有犹豫太久。
“全国注册眼科医生也不过4万多人,相对于患者群体真的太少了。借助人工智能,一方面可以在医生力量薄弱的地方,让患者享受到更专业、权威的眼科医疗服务;另一方面,可以让诊疗的过程变得更高效、更快捷。”谈到自己所专注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,林浩添道出了初心。
为了攻下一个个科研目标,“5+2”“白加黑”的工作节奏对于林浩添而言实属家常便饭。除了把本专业的功课做扎实,花大量时间恶补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,也是林浩添和所有团队成员的必修课。
除了繁重的科研任务,保持在手术、门诊以及行政管理工作之间切换自如,成了林浩添的日常。为了保证充沛的精力,每个月至少跑步150公里,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。
采访当天,恰逢一位患者远道而来找林浩添复查。“当时,我的一只眼睛已经完全失明,另一只并发白内障和青光眼,只剩一点光感。”患者自述令闻者惊心。而如今,她的病眼在手术后恢复良好,已经能够生活自理。
“当时的情况对任何一位眼科医生来说,都相当棘手。但作为医生,就是要直面挑战,还患者以光明,这是医者的应为当为。”林浩添的语气,沉稳、坚定。
《光明日报》( 2023年01月04日 01版)